![]()
永乐宫的规模越来越大,走在其中,热浪似乎也降低了。谁会想到,他们脚下的土地,并不是祭坛原本的区域。永乐宫(摄影:姜晨浩) 永乐宫原名大春阳万寿宫,因位于黄河之滨的芮城县永乐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镇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由于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永乐宫面临洪水危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文化关怀小组勾勒出搬迁计划。在600多名工人的努力下,花了十年时间才将永乐宫的建筑和壁画收拾搬迁。这是一次“世界大搬迁”,也是世界文物搬迁史上的第一次。永乐宫(摄影:姜辰浩)如今,永乐宫有了永久搬迁纪录片心灵展览记录了这一众神难以实现的壮举。展厅前的天井里,“表彰墙”上列着数百个名字。这是搬迁项目所有参与者的名单。除了技术专家外,还包括普通农场工人。有些人的姓氏或名字可能因记录的字母模糊而无法完全识别,只能用方框代替。永乐宫的《朝元图》壁画(摄影:姜辰浩)采用榫卯结构,传承了千年。这是乐高积木的前身,适合拆装。搬迁过程中,真正的困难是1000多平方米的壁画。这是一幅泥墙上的画。油漆层是我们佩戴了六七百年的,一碰就会被破坏。首先,搬迁团队还请来了捷克的“外国专家”c 进行协商,但由于成本高昂且缺乏充分的确定性,他们放弃了。最终,中国当地专家经过多次实验才发现壁画,计划宣告结束。就连使用的工具也是他们自己设计和制作的。永乐宫迁址纪实展览现场(资料图) 展厅中展示的由剥皮机操作的偏心手,是当时剥皮壁画的重要工具之一。这是利用老式机车轮胎的原理来驱动轴承前后移动的。廉价的泥层由手工检测,不仅节省了劳动力,而且减少了振动和伤害。据了解,时至今日,我国壁画的搬迁仍采用这种切割、清除的手法;经过60多年搬迁过程中的持续监测,永乐宫壁画仍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